美国停止加息,金融战颓势已现,收割中国幻想破灭!

发布日期:2023-11-06 08:43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11月1日,美联储宣布维持当前5.25%-5.50%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不变,这也是美联储继自去年3月开启本轮加息周期以来,连续第二次暂停加息。这个信号可以解读为美联储目前面临很大的压力,未来其货币政策将很有可能结束紧缩逐渐转为宽松。

美元是全球通用货币,拥有货币霸权,这也赋予了美国能够通过美元潮汐收割世界的权利。在美元潮汐的过程中,美元首先会从美国本土流出,流向全球各地,让新兴市场出现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问题。随后,到了美元潮汐的后期,美联储开始通过加息收紧货币政策,促进美元回流美国,市面上的美元供应量少了,美元随之升值。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泡沫破裂,出现货币贬值,股市下跌。然后美国再通过低价收购这些新兴国家的优质资产,完成最后的财富收割。

美国在针对中国的贸易战、科技战不能奏效的情况下,只能使用其最后一招金融战了。美国煽动俄乌战争,并同时开启美元加息周期,力图通过美元回流让自己回血。当整个资本市场出现美元短缺时,美元将开启升值之路,美国希望不断提高的美元利息,能同时拉爆中国的房地产业,让整个中国经济崩溃,好让美国资本最终低价分食中国的优质资产。

然而,此次美元加息周期已经维持了一年多了,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也已经到5.5%的高位,要是放在以往,全球资本市场一定是哀鸿遍野,一大片新兴市场国家都将濒临破产。但是这次整个世界真正破产就只有斯里兰卡这一个国家。似乎这次美元的收割镰刀不再那么管用了。

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几方面造成的,首先,在俄乌战争后,美国动用货币霸权对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制裁,甚至出现了冻结俄罗斯资产,将俄罗斯踢出SWIFT结算系统的骚操作。也让全球出现了去美元化的浪潮,各国抓紧进行了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。其次,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,也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,每个月都有几百亿美元的外汇顺差,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随着俄乌战争开打而迅速加快。各国也可以通过向中国借美债还人民币的方式进行债务置换,最大程度避免在此轮美元潮汐中被美国收割。而中国也加快了抛售美债的进程,目前美债持有量由最高的1.27万亿美元已经降低到8000亿美元。

随着美元加息,美债的发行成本也不断上升,美债收益率已经突破5%,这对美国来说将是一个沉重的包袱。目前美国国债已经超过33万亿美元,已经接近美国GDP的130%,所有人都知道美国已经不可能还上这笔债务,美国政府只能采取发行短期美债的办法,来分散到期债务和降低违约风险。但是这也只能延迟美债暴雷的时间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而且随着时间的累积,美债危机一旦爆发将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影响。

美国如果还是维持加息,那么其美债收益率将继续飙升,其国内银行和投资机构也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,说不准新的雷曼时刻就要爆发。目前美国单利息支出将会占其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,更别说还有军费和医保等固定支出。再加上俄乌战争和巴以战争让美国陷入了战争泥潭,美国只能通过不断借债来维持。所有这些原因都让美国紧缩政策难以为继,目前的美国财政包袱实在太重了,只能通过寅吃卯粮的方式将债务留给子孙。

更严重的是,目前美债还出现了滞销的情况,美国10月举行的30年期国债拍卖中,一级交易商不得不接受了18.2%的国债,远高于今年10.72%的平均值。长期美债只能依靠日本这样的美国忠实盟友勉强支撑,因此美国明年很可能就会结束紧缩周期而选择重新放水。到时候美国的通胀会继续飙升,美国资产泡沫很可能也会破,美国将会出现,股、债、汇三杀的局面。

而反观中国,目前经济状况逐渐转好,中国政府也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,这些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,安排给地方。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。这将有力拉动基建投资,释放强烈稳增长信号,保住中国经济的基本盘。

美国在这关键时刻连续第二次暂停加息,也说明美国明白与中国继续打金融战,美国已经耗不起了。中国的经济韧性,远不是美国这种通过借债来维持虚假繁荣可比的。如果美国还要继续和中国耗下去,中国经济没有崩溃,美国就先崩溃了。

中美金融战也将是美国主动发起的最后一战,中国的房地产和美国的国债都是两个国家的软肋。中国可以通过时间换空间,用时间来消耗房地产泡沫带来的不利影响,而美国在这一轮疯狂加息的攻势下,并没能将中国的房地产业拉爆。目前美国金融战已露颓势,由于美国高利息的政策不可持续,在眼看胜利无望的情况下,及时止损才是最好选择,毕竟美国的利息支出每天都还在累加。



上一篇:万亿空间,A股又一方向即将启动!
下一篇:国安部出手,开天辟地,牛市信号和发令枪!

Powered by 10倍配资在线申请_网络配资炒股开户_正规股票配资开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站群系统 © 2013-2021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